项俊平:仰望星空,华视闪烁
2020-06-08 09:13:44 来源: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:江南 评论:0 点击:
大幕开启。一个青春的侧影。或一个逆光的背影。或一个C位自信的特写。
近几年来,华视集团频频现身中国经济年度峰会暨中国经济人物盛典、中国大学生互联网电影节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峰论坛、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区域发展论坛暨广告资源媒体推介会、湖北青年创业大讲堂、中外广告创意年度大奖颁奖现场,或摘金夺冠,或独享殊荣,或捧回大单,格外引人瞩目。
华视?华视!华视!!!
一时间,华视集团从一个实体名称,演变成一个公众话题,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。许多企业家、知名学者和媒体记者沿着华视集团的成长路径,探寻它成功的奥秘,都被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所震撼。
仅仅八年时间,华视集团便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广告新传媒行业的“小巨人”、“独角兽”。
仰望星空,华视闪烁。
难怪有人说,下一个八年,华视现象或许将催生出更加夺目、更加辉煌的华视奇迹。
(二)
邂逅华视,略带戏剧色彩。
2016年冬日的某一天,我无意中从网络上获知一个27岁的“麻城伢”陈继承率领一群平均年龄25.6岁的团队冲上了资本市场——“新三板”。由此诞生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。
初读消息,心头一喜。
家乡麻城,是“黄麻起义”的发源地之一,因为诞生了许多将军而闻名于世。这片红色基因的土地,终于走出了一个后生可畏的“大企业家”。
再读消息,心头一惊。
陈继承一手创建的华视中广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,实现了从最初的年销售额600万元到年销售额6亿元的飞跃,一举成为国内最年轻的上市公司。揣摩他所创造的一串数字,我惊叹于他非同一般的商业头脑。
兴奋之中,我根据网上支离破碎的信息,为这个陌生的家乡伢撰写了一篇长文《陈继承:一个英雄主义者的商业翘望》。
大概是文章推出后的第三天,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,透过略带磁性的普通话,电话另一端的人告诉我他是陈继承。
从此,同在武汉工作的我们便开始了老乡之间的交往。
(三)
我们之间的第一次见面,是在汉街国际总部C座23楼。当时,上市成功后的华视集团第一次搬离“革命根据地”位于中北路上楚天都市花园,刚刚在更具商业气息和都市风尚的汉街安下“新家”。
集团上十个部门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层楼,煞是气派。
陈继承的办公室设在写字楼的东边。透过一面硕大的落地玻璃窗,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东湖,以及伫立湖岸边的磨山,甚至可以远眺一弯湖水流出视野将要通江达海的远方。
陈继承皮肤白皙,西装革履,清爽时尚,气场十足,帅气而又率真,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温文尔雅的气息。他不像商人,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山里汉子,酷似一个具有艺术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的青春偶像剧中的男一号。
那天,我们聊了许久。
聊传媒、聊武汉、聊乡愁、聊广告,聊时事。因为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文学爱好,我们一见如故,无拘无束,畅所欲言,直聊到华灯初上,把酒言欢。
(四)
认识陈继承的时候,恰逢他处于事业的巅峰。
风景的背后,也有艰辛与曲折。
陈继承的家乡顺河镇,地处湖北麻城市西北部,与湖北红安和河南新县交界,是有名的老区、库区和山区。
因为穷,这里便闹了一场震惊中外、惊天动地的革命——黄麻起义。
多少年过去了,这块土地依然贫穷。通过考上大学、改变命运,仍然是许多家庭的首选和梦想。
2008年,陈继承这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的娃子,肩负着家族沉甸甸的希望,第一次走出了麻城,背着简单的行李,孤身一人去古城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,攻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。在校期间,陈继承隐瞒父母,拿出学费,和四位同学凑钱注册了一家广告传媒公司,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征程。大学毕业后,陈继承南下广东,搏击商海。
2012年,23岁的陈继承听从内心的声音,毅然放弃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董事长助理的优厚待遇,带着自己的“第一桶金”回到武汉,按下了创业的“快车键”。从此,陈继承开启了属于他的“华视时代”。
24岁时,陈继承创立了“武汉盛世传媒有限公司”。
26岁时,成立了“华视电广国际传媒集团”,旗下囊括五家子公司。
27岁时,他一手创建的华视中广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,公司市值超过6.6亿元。实现了从最初的年销售额600万元到年销售额6亿元的飞跃,一举成为国内最年轻的上市公司。
“风光的背后,其实是一把把辛酸的泪水。”
陈继承回忆说,大学创业时,公司一连八个多月入不敷出,四位同伴陆续退出,只有自己仍坚持着。每到周末,他租了一台电动车四处跑业务。宝鸡凤翔、榆林神木、延安安塞,一家家地拜访陕西省内客户,但收获无几。2009年的腊月,陈继承为了公司的生存,放弃与父母团聚的机会,冒着剌骨的寒风和大雪,坐上了前往宝鸡的大巴,洽谈广告业务。
正是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的坚持,让陈继承走到了今天。
短短几年间,100倍骄人的销售业绩增长,悄然放大了一个山村少年的商业梦想,并真实地塑造出一个现象级的商战实例和商业奇才。
(五)
家乡麻城,是老米酒的故乡。每到冬天,麻城的大街小巷就散发出一股醇厚的老米酒的芬芳。
受此熏陶,陈继承也爱酒。
但不嗜。
在陈继承的办公室背后的小储仓里,放满了中外的白酒、红酒、啤酒以及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酒。遇上朋友的到访,陈继承便拎出各种各样的酒,供客人挑选、品尝。
其实,很少有人知道,酒在陈继承心中的特殊意义。
原来,酒是陈继承的幸运物。
大学创业,成交的第一笔广告业务,来自宝鸡的一家酒厂。武汉开业,拉来的第一单电视广告,是一家襄阳白酒企业。品牌营销,路演的第一场线下活动,是与荆门金龙泉啤酒厂合作。
携手央视,荣登春晚,用一壶暖心的劲酒,温暖回家的游子。
酒,似乎是陈继承的一种精神力量,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在他的命运里。所以,陈继承发自内心钟爱世上所有的酒。
他喜欢白酒的浓烈。他喜欢红酒的色彩。他喜欢啤酒的喷发。他喜欢米酒的芬芳。他喜欢药酒的回甘。
他更喜欢隐藏在酒液中的冷静与喷发、激情与火焰。
(六)
高瞻,才能远瞩。
站在汉街总部国际23楼,远眺东湖,窗外风起潮涌,惊涛骇浪,陈继承将视野投向了更远的天地。
就在搬家的前后,传媒出现大的变局——电视频道锐减。报纸杂志停刊。传统业务萎缩。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、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,陈继承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设计。
——阵地前移。陈继承派出精兵强将,在中国广告业务竞争最激烈的北京、深圳开设营销中心,与对手短兵相接,虎口拔牙。
——技术下乡。以家乡麻城为中心,组建大别山文化产业集团,拓展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县、乡两级传媒业务,弥补县域业务的短板,实现城乡业务的增容。
——圆心攻势。以武汉为业务总部,向长沙、合肥、南京、南昌、西安等周边大、中城市进行渗透。
——设立新媒体部。开展新兴业务。
正是在汉街23楼上,陈继承推陈出新、不落俗套,打通内外渠道,运用新媒体、自媒体、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手段,营销广告业务,实现线下与线下互动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、全媒体与融媒体互通、一度传播与二度传播互生的局面,并顺利地完成了业务的转型和战略的布局。
2018年,华视集团逆势而上,以230%的收入增长率,再一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。
陈继承则凭借转型、创新和融媒体探索,荣获中国经济年度峰会暨中国经济人物盛典的“直通门票”,并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,华为董事CEO任正非,爱奇艺创始人、CEO龚宇,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,国美电器CEO杜鹃等一道摘得一项殊荣。这是陈继承继2016年、2017年之后,第三次获得的这项荣誉。
目前,“华视集团”在北京、武汉、深圳三地设立了运营中心。旗下囊括“华视中广国际传媒有限责任公司”、“湖北华视影业有限公司”、“北京无远弗届有限公司”等5家子公司和8大事业部,成长为以电视、报纸、广播、杂志媒体广告、新媒体营销服务、集团定制艺术品为主业,集影视制作、发布、设计、营销策划、商业贸易、教育咨询、文化交流、新媒体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广告整合传媒集团。
(七)
陈继承的成功,在于他的某些特质。
只举两例——无代沟交际能力。
陈继承不管任何场合,可以超越年龄、阶层、贫富、性别、文化的障碍和代沟,实现快乐、有效的交流与交往。
情感磁力。陈继承交往的朋友,大多具有高知、高富、高冷、高傲、高深等特征,且分布于不同的领域、不同的地域,但陈继承的身上似乎有一种强大的磁力,把这群人紧紧地吸引他的周围。与陈继承交往越久,越是佩服,越是感觉熟悉而又陌生。好在他万变不离其宗,总是那么的谦逊、那么的真诚,那么的低调,那么的亲和与热情。
八年洗礼,陈继承愈加成熟,叠“家”起来的品质,让他初现大家风范。
——纯正的生活家。陈继承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。身在都市,远离家乡,陈继承为了一解乡愁,亲自设计了一口吊锅和一组家乡菜谱,如肉糕、鱼面、炖母鸡、炒腊肉、肉圆子、洋菜等。陈氏菜谱,味道纯正,饱含深情,闻名江城。
——修行的书法家。陈继承喜书法。从小学二年级开始,他每年春节期间走村串户为乡亲们写春联,挣学费。这个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,独成一体。闲暇时,苦闷时、高兴时,陈继承就挥毫泼墨,修行内心,抒写梦想。他曾经以五十元一幅的价格,将书法小品挂网营销,订单不断,供不应求,其水准和功力可见一斑。
——超常的战略家。陈继承是一个思考型的企业家,擅长于战略谋划。近几年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、经营战略,成效显著。如携手金彭车业举办“车轮上的秋天”主题活动,历时两个月,品牌曝光量高达2.8亿。在微博社交平台上,“车轮上的秋天”话题阅读量高达2.1亿,讨论量达33.5万。2018年,中央、省、市、县联合举办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纪念大会,陈继承亲自率团队制定超一流的策划方案,参与广告竞标,最后在与四家来自北京的大型传媒公司比拼中,一举中标,竞得数千万元的广告业务。紧接着,华视集团竞标“荆楚好粮油”央视发布权,其竞标方案和传播手法,深得业主的高度评价和认同,再次竞得标的。
——青春的活动家。近来年,陈继承以创业领袖、创意领袖的身份,受邀到各地大专院校、共青团和青联,主讲和分享创业经验,并先后设立“华视股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”、“大别山青年创业基金”,主办“中国大学生互联网电影节”,所到之处,风生水起,一片叫好,反应强烈。
——一流的作家。陈继承业余喜欢文学,功底深厚,尤以诗歌、散文见长。不过多是见缝插针,大作一般出自飞机或火车上,每周总要成文多篇。近几年,陈继承多次参加征文比赛,获奖颇丰。日前被省作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。
——淡泊的慈善家。抗疫期间,陈继承一直奋战在第一线,先后向湖北省各地市区捐赠大量医疗、生活物资。其中,定向支持武汉市武昌、江汉、蔡甸、洪山、汉阳五个区600多万元医疗医用物资,向黄冈市捐赠了100多万价值的医疗物资和20万元现金,向家乡麻城先后捐赠了468万元口罩、护目镜、医用酒精等抗疫用品。武汉、黄冈、麻城三地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200万元。
陈继承功夫独到的“家法”,诞生了一种商业模式,成就了一个文化品牌,崛起了一个传媒集团。
(八)
鹰寻良巢而栖。
陈继承在紧锣密鼓地完成集团“双核(以武汉、北京为经营核心)、三心(武汉、北京、深圳为运营中心)、五司(五家子公司)”的战略新布局后,率领团队离开了汉街,他们在珞珈山脚、东湖之畔一方极富诗意的地方,安营扎寨,开始踏上由全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整合、营销之旅。
细碎的银浪,轻拍湖岸和陈继承的心岸,溅起不息的诗意和新意。
东湖书院、华中融媒体学院、东湖品牌研究院、东湖网红学院,东湖直播小镇 … 如春笋崛起于东湖之畔。
仰望星空,繁星点点。
八年间,陈继承获得过许多的桂冠,比如创业导师、青年企业家、书法家、电影人、青年领袖、出品人、创新人物……等等这些,都是某一个阶段的成功带给陈继承的赞誉,而非一个长久的定义。
因为无法定义,年轻的陈继承喜欢在变革中颠覆自己的一切,喜欢尝试用新的追求刷新自己的记录,包括荣誉,包括成就。
东湖无疑将是陈继承未来八年全新的起点。人们期待他在这片通江达海的地方,掀起一阵阵青春的风暴,创造一帧帧远方的风景。
项俊平:
湖北经济内参主编、著名诗人、作家,《屠呦呦获奖致辞:感谢青蒿!感谢四个人!》撰写人、华视集团品牌顾问。
相关热词搜索:华视集团
上一篇:原生动力数字传媒斩获第20届IAI国际广告奖5项大奖
下一篇:最后一页
